目送读后感

时间:2023-03-11 19:58:43
目送读后感

目送读后感

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,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,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。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,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目送读后感,供大家参考借鉴,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。

“所谓父女母子一场,只不过意味着,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。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,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,而且,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:不必追。”

每当看到这句话,心底总是泛上一种难以言说的情绪,带着微微的苦味。大概是因为有些许理解这句话吧,因一些小事与母亲争吵时,不耐烦于母亲的各种询问时,自以为成熟而对母亲的关心不?家还耸?……母亲的心中是不是也会泛起这般感受?只不过是她从来不曾言说,而龙应台先生却将这种感受真真实实写了出来。

有人说,《目送》是一本生死笔记,写父亲的逝、母亲的老、儿子的离、朋友的牵挂、兄弟的携手共行,写失败和脆弱、失落和放手,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,如烛光冷照山壁。

而在其中,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她与儿子华安的目送,就好像是在写母亲与我自己一样。

年幼的孩子对未知的世界是充满好奇,茫然和害怕的,这时候他的世界多么小啊,小小的空间只有他自己,和最为亲近的母亲。就像雏鸟情结一样,他会下意识的依赖自己的母亲,不愿离开,哪怕是被催促和鼓励,也会带着十二分的不舍。

龙应台先生写送华安上小学时,校门口华安的不断回头,“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,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”这时候,对于他来说,眼中只有自己的母亲,隔着人潮遥遥相望,仿佛周围人群一瞬间化为灰色,只有他和母亲带着鲜艳的色彩。

而当孩子一点一点成长起来,他的`世界也在一点一点变大,变得色彩斑斓,会有越来越多人进入这个世界,将他和母亲,一点一点分离开,对母亲的依赖,也在一点一点淡去。他会觉得自己已经成熟了,懂得足够多了,也不再在乎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。开始不耐,开始烦躁,开始厌倦。不再对母亲的有言必行,不再将母亲的嘱咐放在心上。而母亲,还是如以前一样,将他捧在心尖。就像母子在机场离别时,龙应台先生这样写道,“我就站在外面,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。”“我一直在等候,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。但是他没有,一次都没有。”一种酸涩的感觉又从心中泛出。

当孩子真正成年,不能再用孩子来称呼时,他开始与母亲越来越陌生。正如书中所写:“但即使是同路,他也不愿搭我的车。即使同车,他戴上耳机——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,是一扇紧闭的门。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,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: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,眼睛望向灰色的海;我只能想象,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,但是,我进不去。一会儿公车来了,挡住了他的身影。车子开走,一条空荡荡的街,只立着一只邮筒。”

他开始不自觉的疏远母亲了。在他的心里,母亲与自己是有代沟的,母亲始终把他当成孩子的,隔膜越来越厚但他从来没想过去打破。他甚至可能有了愿意捧在心尖的人,却把那个始终将自己捧在心尖的人忘了。母亲也好像突然感知到了这一切,只是默不作声的。

等到当初的孩子真正成熟,他可能会愧疚自己做的这一切,但在他心里,这不就是正常的叛逆期吗,他会重新去孝敬母亲,他会愧疚,但也只会愧疚。等他真正有了孩子,为人父,对那个小生命满心满意的疼爱,开始感受母亲最初所经历的。而等他再次重复了母亲所经历的一切,他会后悔,会痛心,会想自己当初为什么那样对待母亲,会责怪自己为什么不早点清醒不早点孝顺,却可能为时已晚。岁月如同握在手中的细沙,总会从从指间偷偷的滑落,悄无声息,却总能留下一些不易察觉的痕迹。不经意间,人们在时间的河流中各自衰老,才发觉,在生老病死的轮回中,无论是得到的,还是失去的,都离自己越来越远了。流逝的时光覆水难收,我们为何不珍惜当下?

人生漫漫,岁月匆匆。不要让父母与自己,渐行渐远。

《目送读后感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